长春电影制片厂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2014-9-21

长春电影制片厂

新中国电影的创建期

1945年“九三”胜利后,我党为建立自己的电影生产基地,派中共党员刘健民、赵东黎二位同志进入当时的“满洲映画株式会社”,10月1日成立东北电影公司(长影的前身)。1946年,党派袁牧之、吴印咸等延安电影团33名同志奔赴东影,尔后,西北电影工学队、东北文艺工作团、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等文艺单位集体调入东影。林农、于蓝、田方、于洋、葛存壮等一大批老艺术家在此期间来到东影。

当时的东影工作环境异常艰苦,但人民电影的开拓者们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凭着自己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把一所日本建的小学改建为洗印、录音、剪辑车间,把一处没有完工的电影院改建为摄影棚,把一个日本驻军的马棚改建为办公室和职工宿舍。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生产基地,掀开了新中国电影史新的一页。为真实而完整地记录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部分实况和东北解放区人民加紧生产,支援前线和人民军队帮助人民群众发展生产的历史功勋。东影先后组织数十支摄影队到前线、工厂和农村实地拍摄了17辑新闻记录片《民主东北》,这是新中国第一部记录片,1950年获得第5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纪录片荣誉奖。东影还先后拍摄了人民电影的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1947年11月),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1948年夏),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年12月)、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1948年2月),第一部长故事片《桥》(1949年5月)、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1949年5月)。这些影片公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开辟了中国电影多片种发展的新篇章。

建国后电影创作繁荣期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电影事业的全面起步,长影的电影工作者们在“双百”和“二为”方针指引下,以极大的创作热情赞美新生活、讴歌新时代,创作出《白毛女》、《红孩子》、《英雄儿女》、《上甘岭》、《钢铁战士》、《董存瑞》、《刘三姐》、《甲午风云》、《五朵金花》、《党的女儿》、《战火中的青春》、《冰山上的来客》、《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189部影片,译制25个国家517部影片。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以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为主旋律,以昂扬向上的创作基调和饱满的爱国激情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文革”结束后,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打开了被禁锢的思维和情感的长影电影工作者艺术探索与创新空前活跃,长影迎来了电影创作的第二个春天。长影艺术家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走进时代,深入人民群众,敏锐地捕捉社会时代发展的脉搏,先后拍摄出《开国大典》、《重庆谈判》、《七七事变》、《吉鸿昌》、《人到中年》、《赤橙黄绿青蓝紫》、《花园街五号》、《十六号病房》、《小字辈》、《不该发生的故事》、《蒋筑英》等352部反映社会变革、赞颂改革成就、弘扬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影片,同时译制完成37个国家251部影片。

计划经济转轨时的困难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长影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困境。一是冗员众多。全厂3000人,其中1200名离退休人员,1800名在岗职工,一半以上人员在厂内没活,自己进入市场,成为准自由职业者,收入归己。而厂里还要为其承担巨额费用。二是观念陈旧。经营理念、创作机制十分落后。三是亏损严重。到1997年新班子上任时已连续6年亏损,亏损额近3000万元。长影财务账上仅有3万多元的流动资金,发工资没钱,老干部报医药费没钱,冬季取暖没钱,长影在困苦中煎熬。

猜您喜欢
相关内容
影音娱乐2008-12-26
华纳兄弟影业
哥伦比亚影业
迪士尼
试金石
派拉蒙
新线电影公司
米高梅电影
梦工厂
环球电影

© 2004-2030 m.chinagif.com

QQ:3815864 chinagif@163.com